2023年1月3日,“海南生态文明大講堂”系列第十三期第18講在365英国上市官网在线農科主樓207會議室隆重開講。由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康世昌研究員帶來精彩報告《青藏高原黑碳氣溶膠時空分布、來源及其對氣候和冰凍圈變化的影響》,報告會議由生态與環境學院黨委書記黃海民同志主持,全院近百名師生線下結合線上參加此次報告。

在報告中,康世昌研究員圍繞冰凍圈特别是青藏高原冰凍圈獨特性和重要性,從大氣污染與青藏高原冰凍圈變化的背景出發,對青藏高原黑碳氣溶膠的時空分布特征、黑碳氣溶膠跨境傳輸過程以及黑碳對冰凍圈消融的影響評估等三個方面,用實地取樣調查數據結合多種技術和分析手段,深入分析了第三極大氣污染與冰凍圈退縮的耦合機制。他指出,南亞等周邊地區的大氣污染物可通過高空和山谷輸入青藏高原并加速冰凍圈消融,而上述過程會進一步加速黑碳及其他污染物的累積從而形成惡性的閉環,最終對區域生态環境造成潛在影響。最後,他強調青藏高原作為下遊印度等南亞國家重要水源來源,南亞黑碳減排将産生協同效應。通過提高空氣質量,不僅可減少大氣黑碳導緻的南亞人群死亡率,同時可減緩冰川消融,為南亞提供可持續的水資源。

在報告最後,康世昌研究員同與會師生就相關學術問題進行了線下和線上的深入交流,加深了大家對青藏高原黑碳分布、來源及對氣候和冰凍圈變化的認識。其中康世昌研究員分享了自己2022年發表在Nature Communication上文章的經驗令人印象深刻。康世昌研究員從南亞和青藏高原降水量變化中發現了與衆不同的特征,然後講了自己是站在冰川研究者的角度而不僅僅是氣象研究者的角度,建立了南亞黑碳與降水量變化之間的關系。進而從全球角度上提出了黑碳對冰凍圈消融的影響評估。他也特别提出,研究問題的全球性視角是發表高水平論文的一個重要因素。此次講座讓與會人員深刻認識到,需要采取及時、積極、協調和持久的行動來應對青藏高原的氣候變化問題,從而實現全球的可持續發展。

主講嘉賓介紹:
康世昌,博士,研究員,博士生導師。現任中國科學院西北生态環境資源研究院副院長,冰凍圈科學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國家傑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入選中組部“萬人計劃”領軍人才。先後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甘肅省自然科學一等獎、青藏高原青年科技獎、中國科學院大學領雁銀獎。兼任中國科學探險協會副理事長、中國冰凍圈協會副秘書長、中國地理學會理事,IPCC《海洋與冰凍圈特别報告》主要作者,《冰川凍土》期刊主編。先後主持和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973”項目、中科院先導性專項、國際合作項目等40餘項。組織和參加青藏高原、北極和南極地區實地考察50多次,并曾任2005年中國科學院珠穆朗瑪峰綜合科學考察隊隊長、第35次南極科學考察隊陸基首席科學家。在Nature Climate Change、Nature Communications、PNAS、NSR、The Cryosphere、EST、JGR、ERL等一流國際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0餘篇,主編專著7部,參編8部。論文和專著總被引2萬餘次。入選科睿唯安和愛思唯爾中國高被引學者、2021年英國路透社評選的氣候變化領域全球最具影響力的1000位科學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