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動态
當前位置: 首頁 科學研究 科研動态 正文
    17 2024.05
胡中民教授題為“Decoupling of greenness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s aridity decreases”的論文入選ESI高被引論文
日期:2024.05.17 點擊:

近日,我院胡中民教授在地球科學領域頂級期刊 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 發表題為 “Decoupling of greenness and 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 as aridity decreases” 的論文(https://webofscience.clarivate.cn/wos/alldb/full-record/WOS:000841460500001) 入選ESI高被引文章。ESI高被引論文 (Highly Cited Pa-pers) 是指近10年内發表且被引次數排在相應學科領域全球前1%以内的論文。該論文的第一和通訊作者為胡中民教授。

植被生産力是決定陸地生态系統碳彙功能最重要的過程,因而揭示植被生産力對氣候的響應特征尤為重要。然而,由于實測植被生産力數據嚴重不足,學者們通常用表征陸地植被綠度的遙感數據産品如葉面積指數(LAI)、歸一化植被指數(NDVI)、增強型植被指數(EVI)等來代替,通過這些遙感數據産品來評估植被生産力的年際波動(比如評估幹旱、台風等幹擾事件對植被生産力的影響)。本研究結果表明,在降水較少的幹旱地區,植被生産力與綠度的年際波動規律一緻,但随着氣候變得越來越濕潤,二者的耦合關系變得越來越弱,尤其在熱帶雨林地區,植被綠度的變化與植被生産力的變化沒有關系。造成該現象的原因主要是植物光合單元(即葉片)的數量(葉面積指數)與質量(光能利用效率)之間存在此消彼長(tradeoff)的關系,而該關系随着氣候越濕潤變得越強烈。這意味着,在氣候濕潤的生态系統類型,單純用衛星遙感得到的綠度數據産品評估植被生産力動态具有很大的不确定性。本研究還發現,目前陸地生态系統過程模型幾乎都高估了植被生産力對葉面積指數的依賴程度。

研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項目(31922053)、國家重點研發項目(2017YFA0604801)和第二次青藏高原科學考察項目(2019QZKK0405)等的資助。胡中民團隊期緻力于全球變化對生态系統結構與功能的影響研究,依托地面觀測、遙感及模型等多種手段,旨在解釋陸地生态系統碳水循環對氣候的響應特征與機理。團隊近年來主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優秀青年基金、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區域聯合重點、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子課題、國家973項目專題等國家級項目10餘項,相關成果主要發表于學科領域前沿期刊。Remote Sensing of Environment是遙感科學領域旗艦期刊,2023年影響因子為13.5,五年平均影響因子為14.2,排名遙感領域第一。